4月13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求实”学术论坛系列讲座第82期《中华文明探源与非遗文化基因》于我校国交处大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讲座邀请中山大学文学博士(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艺术学院党委委员孔庆夫副院长为主讲人,讲座由我院副院长刘国普主持,2023级、2024级研究生同学参加。

本次会议主要围绕“中华文明探源与非遗文化基因”展开,孔庆夫由浅入深,从问题的提出入手,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述进行详细解读,以此为依托,引出“文明”产生的标识性界说,并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方法论进行探究,通过对现有的世界文明发展史、学术史进行梳理,阐述中华文明的产生过程,得出中华文明是独自发生、发展,而并非外来的观点。他认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了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发展史,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结构和丰富内涵,提出了判断“文明”产生的中国方案,为探索人类文明起源作出了中国贡献。

随后,孔庆夫从“非物质文化载体”的角度,进一步拓展对于“中华文明探源”学术研究的方法论思考。他从神话叙事与中华文明,玉的艺术与中华文明以及龙的文化与中华文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华文明发展脉络与演进,以此为桥梁沟通作为考古学实证与文化学研究的理论支撑。

在互动环节,孔庆夫与在场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并鼓励同学们要关注中华文明历史传承,积极投身于非遗传统文化保护,努力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最后,刘国普副院长再次感谢孔庆夫副院长带来的精彩分享,并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鼓励同学们在今后的学术研究中要培养跨学科思维和意识,要深耕本专业学科知识,又要打破学科壁垒,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积累,提升自身的科研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