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为进一步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和育人水平,8月17-21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以下简称“纲要课教研室”)教师代表一行5人赴刘永福、冯子材故居、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中共防城港市党史馆、中共东兴支部等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研修活动。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8月17日,北部湾地区正值台风天气,风雨交加,纲要课教研室教师顶风冒雨来到钦州刘永福、冯子材故居,瞻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风采和英雄事迹。老师们走进展馆仔细察看,不时停下脚步认真思考。刘永福故居名“三宣堂”,建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是钦州市现存最宏伟、最完整的清代建筑群。刘永福当年援越抗法有功,被越王封为“三宣提督”,主管越南宣光、兴化、山西三省军事。“三宣堂”的命名是为了纪念这段光荣历史。冯子材故居又名宫保第,在钦州市钦州镇白水塘村,是冯子材退居时住所。冯子材(1818-1903),钦州人,清末将领,历任广西、贵州提督。1885年中法战争时,已年近70,在镇南关(今友谊关)“短衣草履,佩刀督队”,浴血奋战,法军大败,乘胜追击至越南文渊、谅山等地,歼法军1000多人,史称“镇南关大捷”。通过实地考察,纲要课教师进一步增强了对这两位广西近代著名历史人物的了解,更加由衷钦佩他们的英雄行为。

8月18日,纲要课教师来到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考察。馆内建筑有仿汉石阙大门、汉墓保护展示厅、主体中心文物陈列厅、办公楼、保安宿舍楼等仿汉代风格建筑,是区内唯一以汉文化展示为主的遗址类博物馆。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以收藏、研究、修复、陈列合浦汉墓出土文物为主,兼藏本地传世文物,藏品的种类丰富、历史悠久。馆藏文物多达5200余件,这些珍贵文物反映了汉代合浦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悠久历史。通过实地考察,纲要课教师们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了民族文化自信。

8月19日,纲要课教师来到中共防城港市党史馆考察。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防城港同全国一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防城、上思、东兴一批热血革命青年到外地求学,探求革命真理,并将马列主义传入防城港。1927年1月,防城港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东兴支部成立,在防城港地区播下革命的火种。历经磨难,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建中共防城县支部,成立中共上思特别支部,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1945年6月14日,在那良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当地党领导的第一支武装队伍——钦防华侨抗日游击大队,在中越边境建立抗日游击区,沉重打击了中越边境地区的日本侵略者。1947年5月,“三光企”武装起义,把武装斗争推向高潮。党史研究室的同志为大家作现场讲解,回顾中国共产党在防城港市的光辉历程,教师们纷纷表示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

8月20日,纲要课教师瞻仰了中共东兴支部纪念碑,缅怀革命先烈。1926年9月,中共南路特派员黄学增委派共产党员杨枝水、钟竹筠,广州党组织派遣邱祥霞到东兴镇开展工作。1927年1月,中共防城县第一个支部——东兴支部成立,成立时共有党员9人,钟竹筠任支部书记。支部成立后,组织东兴和越南芒街两地工农群众开展一系列斗争,掀起了革命高潮。

为期5天的暑期社会实践研修,纲要课教师们的收获满满。徐江虹老师谈到,通过这次活动大家深刻感受到在广西有如此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参观冯子材、刘永福旧居、防城港党史馆,使老师们不仅对英雄人物的这种舍生取义和共产党员的视死如归精神肃然起敬、由衷敬佩,而且增强了学好中共党史、广西地方史的自觉和信心。参加实践研修的老师们纷纷表示开学后要将暑期研修的广西地方历史素材融入到纲要课教研室的集体备课、融入到纲要课课堂教学与研究、不断增强纲要课教学的理论性、亲和力和实效性。
此外,这次暑期社会实践同时也安排了对马克思主义学院毕业研究生的就业回访,深入了解学院毕业生离校后就业状况。毕业生们对能再次见到和蔼可亲的老师们感到非常高兴。师生在亲切友好的氛围下互动交流,老师们赞赏学生毕业以来所取得的成绩,刘国彬教授、陆世宏教授还就学生今后更好融入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提出了中肯实用的建议,学生们纷纷表示赞同。本次毕业生就业跟踪回访工作,对进一步深化我院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